新闻资讯 分类
尊龙人生就是博d88,不再远水救近火村头就有消防站!湖南消防破解农村消防难题发布日期:2025-09-09 浏览次数:

  3个水塘,分别用于饮水、洗菜、洗衣物等。顺着溪流往前,仍是水塘。村支书杨勇表示,旧时,这一条溪流曾是一条护城河,沿着双凤山将舒家

  挖设小型的护城河。”杨勇说,护城河的宽度与深度能阻隔火势蔓延,尤其在舒家塘这种木质建筑密集的村落中,有效起到了物理隔离作用。

  除利用自然水系构建的消防网络,一口口“大缸”在舒家塘村同样随处可见。“我们叫它‘太平缸’。”杨勇说,这种大缸蓄水、水池作为外部水源补充的“内外结合”布局,满足日常用水需要,又为火灾提供应急储备。

  防火智慧的体现,那么新建的消火栓、覆盖全村的电改,就是当代人防火智慧的体现。“安全得很,村里到处都有‘喷水的管子’,消防员还专门给这些管子建了木屋子。”村里的老人说。

  漫步村中,青石小道旁一个个“木屋子”,打开“屋门”就可以看到老人所说的“喷水的管子”——这是建在村里的消火栓,因为经常看到消防员用它演练,老人称之为“喷水的管子”。

  向前,很快就能抵达该村东门。村周围被恢宏的古城墙环绕,现存城墙普遍高4米至6米,墙体由当地的石块竖垒砌成,虽经数百年风雨侵蚀,依然坚固如初。

  构造空间不仅冬暖夏凉,还能起到封火墙的作用。”杨勇说,村中民居多为木质结构,一旦发生火灾尊龙人生就是博d88,密集成片的建筑物势必造成“火烧连营”。为应对火灾威胁,古人用整块青石条架成石库门,用青片石砌成封火墙,构成隔离火灾的人工屏障。

  坐落在古堡脚下的仅10余平方米的水泥砖房。正是这看似不起眼的小屋,承担起全村火灾监测与预警的重要职责。

  走进小屋,监测平台电子屏幕上闪烁着的各种数据格外引人注目,报警类型、报警时间、具体位置……各类火灾预警信息非常详细。

  监控中心。”阿拉营镇副镇长滕昱鑫说,村中一旦出现风险点位,智能消防系统能立即发出报警信号,并显示点位具体位置,24小时轮班在岗的值班人员接到警情后会第一时间与村志愿成员联系,赶赴现场核实报警情况。

  滕昱鑫介绍,自2019年平台运行以来,已接收火警预警1400余起,并成功处置了21起真实火情。正是通过“土方子+科技活”的创新实践,舒家塘村唱出了古村消防安全的旧韵新曲。

  以后,消防安全更得跟上来。”巡山员麻为民说,通过自主研发的“林长制管理系统”APP,大家每天三次“打卡”各个果园,实时上传巡查数据。此外,巡山员每月定期参加凤凰县消防救援大队开办的森林防火课堂,因为除了巡山,他们还肩负着消防安全宣传的任务。“有了科技力量和专业队伍的守护,我们更安心了。”该村果农杨德胜说。

  除了古今智慧护航安全,2021年,该州政府还明确提出25件民生实事,完成农村大团寨电气线户。从那时起,在湘西的绿水青山间,消防员与电力工人翻山越岭,用阻燃型

  PVC线管为吊脚楼住户改造裸露铜线的身影,成为各个古村落的一道风景线。在挨家挨户改造线路时,消防员

  ,吉首市消防救援大队的消防宣传员再次来到矮寨镇中黄村——一个曾因电线老化多次发生火灾的传统村落,为村民讲解消防安全知识。谈及

  中黄村,大队的消防员黄峰说:“我去过许多村镇,有时会觉得我们改变的不仅是电路,还有乡亲们的安全理念。”如果说电路整改迈出了

  农村消防安全治理第一步,那么针对农村地区水源短缺现状的水改工程,则是为农村地区消防安全筑牢“第二道防线”。怀化辰溪县

  ,这里的农村团寨木质建筑成群连片,既承载着农耕文明的记忆,也面临着火灾防控压力大的挑战。2023年初,辰溪县消防救援大队

  团寨消防水改工作,通过修建高位消防水池、铺设消防供水管道、配备消防设施等措施,确保农村团寨消防安全。“保护传统农村

  ,消防安全是前提。”该大队大队长周志强说。水改工程采用“微创手术”方式,尊龙官网遵循“藏于檐下、融于景中”的原则,将消防设施嵌入村寨。铺设消防管网时,为避免大规模开挖破坏石板路与团寨基础建设,施工人员沿巷道边缘、房屋檐角隐蔽走线,修建高位消防水池,也充分利用地形,与村寨原有水塘、沟渠相连,既保证储水量,又不妨碍其成为村落景观的一部分。历时

  2年,该县新增205个消防水池与消火栓,以及28千米长的消防管网,构建起完备的消防供水体系,让24个传统农村团寨的1400余户村民从中受益。农村地区水源短缺水改工程。通讯员供图

  消防设施器材进行检查维护,多次派专人上门组织消防演练,手把手教村民使用消防设施器材。同时尊龙人生就是博d88,开展各项火灾隐患排查,督促整改1300余处火灾隐患,注重从源头防范火灾风险。“今天消防员又来给我们培训了

  消防设施器材我们都上手试过,熟练后发现操作很简单。”该大队队员日前到仙人湾瑶族乡光明堂村开展消防安全培训,参加培训的该村党支部赵泽军说,“水改工程完成初期,仍有部分村民表示不理解。直到今年初,发生了一起由村民共同扑灭的火灾,才让大家的认识发生了转变。”1月26日晚,该村外出务工人员邓少兴家突发火情,家中80岁的留守老人身陷险境。由村民组成的志愿第一时间抵达现场,

  水带、接水枪、开水阀……大家各司其职。得益于水改工程带来的便捷,不到30分钟,火势被成功控制,且未造员伤亡。“要是

  以前,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火舌蹿上房梁。”村民邓世红指着新装的消火栓感慨道。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瑶族聚居地,98%的建筑为木结构,道路最窄处不足1.5米。如今,45立方米的高位消防水池如同安全卫士般居高守望,每隔40米设置的消火栓与供水管网构成一道安全防线,加上县、乡、村联动机制,将专业消防力量与村级志愿有机结合,让“防得住、灭得早”的安全承诺照进现实。“现在看见消火栓就有安全感。”质朴的话语道出群众对消防水改项目最真切的认可。随着消防水改工程的稳步推进,

  2025年,该县全域农村火灾成灾率同比下降三分之一,挽回直接经济损失500余万元。“大屋场消防模式”

  乡道口村村民杨军站在新落成的消防器材柜前,招呼着路过的村民。顺着他的指引望去,红色消火栓与青瓦木墙相映成趣,消防管网延伸至村落每个角落。“村里都是老房子,以前总担心发生火灾,夜里听到一点响动就吓得不行。”杨军说,“现在村里修了消防水池,家家配了灭火器,日子过得安心多了。”

  为守护这片隐匿于湘西南的绿水青山,绥宁县消防救援大队缜密研判、科学谋划,针对农村木质建筑密集、消防基础薄弱的现状,积极构建

  初以来,绥宁县针对长铺子乡道口村、关峡苗族乡大园村等5个传统村落开展消防设施改造,新建高位消防水池1个、定点消防器材柜11套、室外消火栓14个,同步敷设消防管网1300余米。因各地消防基础建设、经济发展程度不一,该县按照“模板参照、按需建设、因地制宜”原则,组织相关专家多次走访查勘5个试点村落,摸清症结、厘清思路。最终,在邵阳市消防救援支队的帮助下,5个试点村落消防基础设施改造有序推进。“请注意安全,我们马上赶到。”去年夏天,大园村一处民宅突发火情,乡镇专职接警后迅速抵达救援现场,协同

  (寨)志愿运用“古建筑火情处置七步法”迅速控制火势。消防员对村寨志愿集中培训。通讯员供图

  “强基工程”。大队对该县16支乡镇专职和村(寨)志愿持续开展集中轮训,组织其参加“理论+实操”培训,重点强化执勤备战、器材使用、初起火灾处置能力。经过系统培训的队伍,初起火灾扑救效率显著提升,联动响应时间明显缩短。此外,大队为每个传统村落建立三维数字模型,定制《古建筑火灾扑救预案》,确保“一村一策”精准防控。守护农村地区消防安全,既要硬件

  基、队伍强基,还需宣教固基。为催生全民参与的热潮,绥宁县消防救援大队始终积极探索,丰富消防宣传形式。“竹板打得啪啪响,消防知识听我讲……”今年春节期间,在绥宁县

  苗族侗族乡李家团村的戏台上,身着“火焰蓝”的演员们将消防安全知识融入快板中,引得台下掌声阵阵。这场

  “曲艺进乡村 消防伴你行”活动是该县消防“文艺+宣教”模式的生动体现。近年来,大队联合县文化馆创作多部消防主题文艺作品,包括黄梅戏《女驸马(消防版)》、现代舞《我们都是消防人》等。“这些调子好听,他们蛮会搞,晓得编成消防知识来唱!”李家团村的“戏迷”吴奶奶说。此外,道口村建立

  “消防积分超市”,村民通过参加培训、排查隐患获取积分兑换生活用品;大园村组建“银发宣传队”,由非遗传承人用苗歌传唱防火口诀。数据显示,2024年绥宁县传统村落火灾发生率同比下降16.17%,村民消防知识知晓率提升至92%,为农村消防安全治理提供了参考。漫步在三湘大地的村

  ,爬上农宅屋檐的智能烟感器、立在田间地头的消火栓,无不彰显着湖南农村消防安全面貌的变化——曾经远水难救近火,如今村头就有消防站。作者:熊泊宇责编:熊泊宇